大手术,小创伤——TAVR手术,微创治疗心脏病
2023-11-03 15:53心血管内科
近日,我院心血管内科团队完成一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手术,为一名76岁老年患者置换了狭窄的主动脉瓣,打开心脏血液流出的第一道门,手术创口仅针眼大小。
76岁的杨老伯因“反复胸闷、气促10+年,再发加重1周”入院,首诊医师问询得知多年的胸闷、气促一直严重影响着杨老伯的生活。完成相关检查后,显示杨老伯主动脉辦增厚、钙化并重度狭窄,轻度反流二尖辦、三尖辦轻度反济,左房增大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左室恢缩功能测值正常范围EF(%)57。入院后,心血管内科高度重视,立即开展联合诊疗,拟定了治疗方案,并积极与杨老伯及其家属耐心沟通,确定治疗方案。
据了解,主动脉瓣狭窄是在心脏瓣膜病变中治疗难度非常高的病症,主要体现在手术难度及术后康复。这类病人如果未采取积极治疗,病人由于瓣叶交界区粘连,瓣叶纤维化及钙化,瓣口面积逐渐缩小,心脏血流不畅,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平均生存时间仅为3-5年,出现心力衰竭者,多在1-2年内死亡。因此,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一旦出现症状,就需要积极进行手术治疗。目前手术治疗的方式有开胸及介入治疗,由于杨老伯年龄较高且合并冠心病、高血压,传统的外科开胸主动脉瓣置换术(SAVR)创伤较大,后期的恢复时间较长,风险也随之增大,而近年来国内外开展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对杨老伯这样的患者具有可操作性强、创伤更小的特点,在与杨老伯及家属沟通后,决定采取TAVR手术的方式来进行治疗。
10月27日,心血管内科主任王正龙、副主任徐敏、曹波副主任医师、麻醉科、超声室及心外科、导管室及介入手术室医护组成的团队为杨老伯成功实施了TAVR手术。
为确保手术安全,术前,心血管内科组织开展了多次的MDT多学科会诊,对手术方案进行了反复的讨论预演,对术中可能用到的器械进行了反复核对,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准备了完善的应急预案。由于TAVR手术操作复杂,加之瓣膜与冠脉的距离较近,释放瓣膜时,极有可能影响冠脉供血,故采取术中冠脉保护措施,同时,手术步骤相对较多,可能用到的各种手术材料较多,可能出现的各种手术并发症也较多,心脏外科团队也做好了应急处置方案。在多学科的共同努力下,经过近3个小时间的手术,一枚人工主动脉瓣膜经股动脉途径顺利的植入了杨老伯的心脏,随着人工主动脉瓣膜的顺利打开,检测显示左室舒张功能明显增强,血流速度增快,主刀医师示意手术完成,医护人员送杨老伯返回CCU病房过渡观察。
在CCU病房经过3天过渡治疗后,杨老伯的症状较前明显改善,查体听诊较入院前的主动脉瓣杂音完全消失。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人工主动脉瓣膜工作良好,心脏血液流出顺畅,经胸主动脉流速由之前的4.6m/s降至1.2m/s,手术成功。目前,杨老伯已在心内科普通病房,拟择期出院。
主动脉瓣位于左心室和升主动脉之间,是心脏血液射入全身各器官的第一道门。主动脉瓣是一个单向阀门,在心脏收缩的时候会开放以便让左心室的血液顺畅的射入升主动脉,而在心脏舒张期的时候会关闭,以保证升主动脉的血液不会反流回左心室。如果主动脉瓣出现病变,功能上发生改变,比如心脏收缩的时候不能完全开放(狭窄),左心室射血就会发生困难,或者在心脏舒张的时候不能完全关闭(关闭不全),升主动脉的血就会反流回左心室,都会使心脏的功能下降,并导致全身供血不足,病人会出现头晕、乏力、胸闷、心悸等,活动能力受到限制,严重的出现心功能衰竭、晕厥、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等。
长期以来,外科开胸的主动脉瓣置换手术(Surgical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SAVR)一直是主动脉瓣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是外科手术创伤大、需要体外循环、手术风险高,30%~50%的患者因为高龄、心功能差、存在严重合并症或恐惧外科手术等原因无法接受手术治疗。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是一种微创瓣膜置换手术,手术通过介入导管技术,将人工心脏瓣膜输送至主动脉瓣位置,从而完成人工瓣膜植入,恢复瓣膜功能。该技术最初称为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TAVI),因植入的瓣膜在功能上代替了原先病变的瓣膜,所以现在多称为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
TAVR手术是一种介入治疗技术,不需要开胸,主要是通过经过股动脉穿刺,然后通过导管将特制的人工瓣膜送到主动脉瓣的位置,来代替原来有病变的主动脉瓣,此种手术方式避免了体外循环,不需要输血,手术创伤仅有针眼大小,大大减少了患者术后的康复时间,让更多主动脉瓣狭窄的老龄患者和基础疾病患者实现了手术治疗的可能,对提高此类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