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疗技术|“超级微创” 毫米之间打隧道 消化内镜摘肿瘤
2024-01-29 16:06消化内科
66岁的杨阿姨因“中上腹不适3月”于1月12日入住我院消化内科。首诊医师询问病史了解到杨阿姨患有高血压、脂肪肝等,入院检查发现其胃贲门部见一大小约3cm的胃黏膜下肿物,超声内镜提示该病变起源于胃壁固有肌层,胸腹部增强 CT 也显示该肿物。
消化内科专家提示,胃黏膜下肿瘤发病率约十万分之一,患者很少有症状,大部分肿瘤需要胃镜检查才能发现。如果肿瘤持续长大,影响食物通过或表面糜烂破溃会出现吞咽困难、疼痛、出血的症状,部分肿瘤甚至可发生癌变,采用手术摘除肿瘤是最佳的治疗方式。
为更好地保障杨阿姨的手术安全和术后生活质量,经消化内科、胃肠外科及胸外科多学科讨论并与家属和本人商议后,决定在消化内镜下采取经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为杨阿姨摘除肿物。
1月19日,由消化内镜中心代敏涛副主任医师主操作,用时1个小时,采用经内镜在食管黏膜下建立隧道通路切除肿物。术中,在病变口侧 3-5 cm 切开食管黏膜,在黏膜层和固有肌层之间毫米的间距建立黏膜下隧道,内镜通过隧道到达病变处,在内镜直视下完整分离并剥离肿瘤病变,最后用金属钛夹夹闭隧道口,实现一次性完整剥离肿瘤,并保留了表面黏膜层的完整。
据介绍,胃黏膜下肿物经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被称为超级微创治疗,该术式与外科手术切除或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相比,可降低术后出现消化道瘘和胸腹腔继发感染的机率,而且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创面更小的特点。
近年来,随着内镜及超声内镜技术的发展及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消化道黏膜下肿物如平滑肌瘤、间质瘤、脂肪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等的检出率越来越高,对于小于5cm无癌变的黏膜下肿物可以选择内镜下切除。我院消化内科消化道早癌早筛早诊早治亚专业团队在科室负责人毛朝亮的带领下已熟练开展了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经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内镜下消化道全层切除术(EFTR)、内镜下肿瘤挖除术(ESE)等内镜超级微创技术,较传统外科手术比较,上述技术更加安全、有效、既保留消化道管壁的完整性达到治愈性切除,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消化内镜中心地址:第二综合住院大楼2楼
健康咨询电话:0851-23233029 13765943010(代医生)